紧扣关键环节 精准打击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法治,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

紧扣关键环节 精准打击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2022-12-13 09:38:14中国商报网 收藏0 评论0 字数3,191 分享

中国商报(许睿 记者 李海洋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系统、完备规范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法律,是中国特色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制度的成功探索和具体实践。

2-2.png

图为江苏省无锡市民警及社区网格员在广益街道黄泥头社区向居民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图片由CNSPHOTO提供

形成打击与治理合力

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犯罪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犯罪持续下降,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的主要犯罪形态。

在接受《中国商报·法治周刊》记者采访时,安恒信息网络犯罪研究中心主任姚龙飞表示,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等涉网犯罪案件数量大幅攀升,呈现出多行业支撑、产业化分布、集团化运作、精细化分工等跨国有组织犯罪特征,背后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给人民财产安全造成巨大隐患。从实践情况看,通信、金融、互联网等行业治理还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形成打击与治理合力。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实施,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提供了法律支撑,有利于监管执法部门对相应犯罪活动进行更加精准、有力的打击与惩治。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了各部门职责、企业职责和地方政府职责,明确有关部门、单位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应当密切协作,实现跨行业、跨地域协同配合、快速联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有效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作为专门立法,虽然体量小,但涉及金融、通信、互联网、个人信息保护等各领域,是一部集中全面、系统综合、针对性强的小法律,目的是解决当前迫切需要的立法需求,坚持急用先行。专门立法与行业立法相互配套、共同发力,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爱立曾发文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一部快节奏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自2021年4月底开始会同公安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抓紧推进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工作、赴多省市开展实地调研;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草案进行初次审议,2022年6月进行二次审议,8月三次审议并通过。而之所以快节奏推进和制定这部法律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适应实践迫切需要。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有针对性、精准性的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出了宣传教育和防范预警,还加强打击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加强追赃挽损,提出申诉救济措施,同时注重与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进行衔接,形成双重保护。”姚龙飞表示,此次立法涉及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共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同时更提高了对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风险防控要求,将电信、金融、互联网机构均纳入反诈主体,有利于跨行业、跨地区协同合作,有效防范、打击相应犯罪活动。

全链条严打黑灰产业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业剧增的问题,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提出了具体措施,严打诈骗犯罪活动。

一段时期以来,手机卡、银行卡大量非法开办、随意买卖,成为电诈犯罪分子的重要工具,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行业依法落实实名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九条提出,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全面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基础电信企业和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应当承担对代理商落实电话用户实名制管理的责任,在协议中明确代理商实名制登记的责任和有关违约处置措施。同时,明确了机构未履行实名制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要求对涉诈异常的电话卡、银行卡、网络账号可以采取重新实名核验、“二次认证”等措施,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处置措施,保证“实名”又“实人”,确保能够“及时止损”。

同时,办理电话卡不得超出国家有关规定限制的数量。对经识别存在异常办卡情形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有权加强核查或者拒绝办卡。开立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不得超出国家有关规定限制的数量。对经识别存在异常开户情形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有权加强核查或者拒绝开户。此外,规定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组织建立电话用户开卡数量核验机制和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并为用户查询名下电话卡信息提供便捷渠道。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还明确了相关部门、机构应加强对涉诈异常状况的监测、识别和处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十八条明确,对监测识别的异常账户和可疑交易,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根据风险情况,采取核实交易情况、重新核验身份、延迟支付结算、限制或者中止有关业务等必要的防范措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十二条也指出,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对监测识别的涉诈异常账号应当重新核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限制功能、暂停服务等处置措施。而对于“未履行对电话卡、物联网卡的监测识别、监测预警和相关处置职责的”“未履行对涉诈互联网账号和应用程序,以及其他电信网络诈骗信息、活动的监测识别和处置义务的”相关经营者,也会予以相应的处罚。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上改号软件冒充公安、司法、通信、银行等部门实施电话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针对主叫号码的规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做出了明确要求,即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规范真实主叫号码传送和电信线路出租,对改号电话进行封堵拦截和溯源核查。

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个人信息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例如,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五条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个人应当对在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予以保密。第二十九条明确,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规定,规范个人信息处理,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立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机制。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单位对可能被电信网络诈骗利用的物流信息、交易信息、贷款信息、医疗信息、婚介信息等实施重点保护。公安机关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应当同时查证犯罪所利用的个人信息来源,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单位责任。

同时,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追赃挽损是被害群众的核心关切,也是立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因此,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要求加强追赃挽损,完善涉案资金处置制度,及时返还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将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及时解冻和资金返还等工作机制和措施在立法中确认下来,有利于公安机关依法拦截涉诈资金,并及时发还被骗群众,最大限度挽回群众损失。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还要求建立相应救济申诉渠道,尽可能减少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近年来,境外电信网络诈骗逐渐引起人们关注。警方发现,改号电话大部分来自境外,主要是不法分子利用GOIP(多卡宝)设备,在设备中插入大量手机卡,将传统的电话信号转换为网络信号联网,再利用网络远程操控虚拟拨号,任意切换手机号码拨打他人电话,从而实现“人机分离”,以逃避反制和拦截。

针对这类犯罪,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严格规范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主叫号码传送,真实、准确向用户提示来电号码所属国家或者地区,对网内和网间虚假主叫、不规范主叫进行识别、拦截。同时明确,打击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境外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活动,适用本法。境外的组织、个人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或者为他人针对境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产品、服务等帮助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处理和追究责任。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强调源头治理、全链条治理和综合治理,借鉴了近年来相关部门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中总结的实际经验,紧扣电信、金融和互联网三大关键领域,针对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等重要环节逐一作出了具体规定。”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北京市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沈腾指出,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施行,必将为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有力有效的法治保障,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责任编辑:李沫楠